有的半路摔倒,有的累到“头掉”!今日全球首次,为什么要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

来源:都市快报

人类今日份的快乐,是人形机器人给的。

在北京亦庄全球首次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20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隔着护栏,与人类跑者一起冲出起跑线。

现场状况百出,留下了笑声,也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给予肯定:跟去年相比,人形机器人们显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也有人发问:日常演示视频中机器人跳舞、侧空翻、耍双节棍,看上去很溜,怎么长跑就不太行了?

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状况迭出

这条全长21.0975公里的赛道,需要机器人们爬坡过坎,转14次弯(6个左转道、8个右转道);中途设置有多个补给站,允许在站内更换电池、领跑员甚至是参赛机器人。

直播镜头捕捉到的场面状况百出,画风一度抽象:有的在半路摔倒了,有的直勾勾往护栏上撞;有的脑袋和身体分家后还在顽强奔跑,有的在起跑线就“躺平”了;还有的e人属性拉满,一边迈着萌萌哒的步伐出场,一边跟现场和镜头前的观众打招呼。

几十位工程师全程陪跑,各自忙着调试算法、更换电池、排除意外状况……操碎了心。而沿途的观众和人类跑者一边举起手机拍拍拍,一边高喊:“机器人加油!”

此次参赛的人形机器人,有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旗下的天工Ultra、深圳众擎机器人PMOI,以及中科慧灵、松延动力、钛虎机器人、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及民间组织研发设计的机器人。

尺寸最大的天工Ultra机器人身高180厘米、体重52千克,最小的“0306小巨人”机器人只有75厘米高、10千克重,来自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出生”不到100天。

宇树科技因近期忙着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而没有亲自下场,各地跃跃欲试的客户带上了G1,用各自的算法来参赛。就在下午,宇树还发了一个小说明:“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

最终,“天工机器人Ultra”拿下冠军,用时2个小时40分钟,全程配速7-8公里/小时。它在2小时左右跑过一段相对狭窄的直道时,也曾失去平衡摔倒,经过调试后继续上路。团队负责人表示,为了这次比赛,提前花时间做了专项优化与调试。

为什么要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

为什么要为人形机器人举办这样一场马拉松?

赛事主办方表示,21公里的赛道包含爬坡、转弯、复杂路面等挑战,能全面检验机器人的关节稳定性、续航能力、运动控制算法等关键技术。这种真实场景下的压力测试,比实验室环境更能暴露技术短板,推动行业进步,同时还能激发大家对“人机共生”话题的探讨。

五八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控制技术工程师郭军军认为,这次考验的是人形机器人三种主要能力:电池与续航系统的持久性、硬件通信的稳定性,以及机械结构的耐用性,特别是关节电机在长时间高强度运行下的抗磨损和散热性能。

他表示,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整体仍处于研发攻坚期、技术的上升期,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一定距离。“所以,大家的首要目标还是功能实现,之后才会逐步向稳定性和可靠性方向深入打磨。”

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挑战很大

“人形机器人的奔跑能力,目前绝大多数研发企业已攻克技术难关,但长距离奔跑是对本体稳定性的考验。”谈到比赛里的各种状况,郭军军解释,机器人的设计必须紧贴应用场景,不同场景对性能要求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一些比较失落的网友,杭州另一位从事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专家,解释了视频呈现和实际效果差距的主要原因:“演示视频中常见的人形机器人舞蹈表演,往往只需持续几分钟,主要展示的是软件算法的即时响应能力。”

此外,“在实验室环境中,机器人视频可以通过多角度、多次拍摄,以及后期剪辑来呈现最佳效果。”他补充,“可以这么理解,视频展现技术潜力,马拉松实战考验工程可靠性。

郭军军则强调了马拉松长时间运行对人形机器人带来的挑战,“是对硬件系统的全面检验,要求其具备持续稳定的输出性能。”通常,软件升级可以很快,可能只需一两个月,但硬件优化需要更长周期,比如半年或一年,这涉及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此前,宇树科技工作人员透露,机器人H1在央视春晚上的秧歌表演,前后排练了近三个月时间。

“大家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期待可以理解,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高估了短期的力量,而低估了长期的力量。”郭军军表示。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童蔚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