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爱马仕一则“在美全线涨价,关税由美国人承担”的声明引发热议。这一决策不仅揭示了顶奢品牌在定价权上的绝对掌控力,更折射出全球贸易摩擦下奢侈品行业的生存法则:品牌溢价能力决定转嫁成本的空间,而供应链韧性则是维持议价权的根基。
一、爱马仕的“完美借口”:关税成品牌价值放大器
爱马仕此次涨价并非单纯的成本驱动,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品牌价值管理。
成本逻辑失效:一款成本1400美元的爱马仕手袋终端售价达3.8万美元,溢价率超2600%,关税成本占比微乎其微。涨价本质是借关税之名强化“保值”属性——2024年其涨价引发的抢购潮已证明,核心客群(高净值人群)将涨价视为资产增值信号。
危机中的逆势增长:2024年爱马仕营收同比增长13%至152亿欧元,净利润率达30.3%。其55%的自有产能和工匠工坊模式,构建了对抗供应链波动的护城河,使其敢于在关税压力下“硬刚”市场。
二、顶奢VS轻奢:品牌力的残酷分层
能否跟进涨价,取决于品牌在奢侈品金字塔中的位置:
头部玩家(爱马仕/LVMH):通过限量发行、会员专供维持稀缺性。LVMH已暗示可能效仿涨价,因其客群价格敏感度极低,多花数万美元仍属“共识消费”。
二线品牌(Burberry等):过度依赖代工导致供应链脆弱。2018年中美贸易战中,Burberry因中国代工厂面临245%关税被迫重组供应链,如今难有转嫁空间。
轻奢品牌(Coach/Tapestry):2019年Tapestry将产线迁至越南,自行消化部分关税以保价格竞争力。若效仿爱马仕直接涨价,其大众客群流失风险极高。
数据印证分化:路易威登近期涨价后亚太市场营收骤降,年轻客群转向中古市场;而爱马仕客户忠诚度使其美洲销售额下降仍敢逆势提价。
三、未来博弈:供应链重构与市场新生态
特朗普关税政策短期推高美国物价2.3%,家庭购买力平均损失3800美元,但奢侈品行业已出现战略分化:
顶奢品牌:继续利用定价权转嫁成本,并通过“关税声明”将舆论压力转移至政策层面。
中端品牌:加速布局奥莱渠道,推出低价副线(如Gucci的Gucci Off The Grid系列)争夺下沉市场。
供应链革命:Coach等品牌向东南亚迁移产能,爱马仕则通过内部工坊强化自主生产——谁掌控供应链,谁就掌握定价话语权。
结语:涨价不是策略,而是特权
爱马仕的涨价本质是一场顶奢品牌的“特权展示”:当一款包被视为投资品而非消费品时,价格逻辑已脱离成本束缚。然而,这种模式仅适用于金字塔尖的少数玩家。对大多数品牌而言,贸然跟进可能引发客户流失,甚至动摇市场地位。未来的奢侈品战场,注定是“强者恒强”与“灵活求生”的双轨游戏——而关税,不过是加速分化的催化剂罢了。
(数据支持:爱马仕2024财年报告、美国商务部关税影响评估、贝恩奢侈品行业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