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福建省武夷山市燕子窠生态茶园。
央视网消息(记者 李丹):燕子窠地处福建省武夷山九十九峰之一燕子峰脚下的山谷地带,因远观状如燕巢而得名。
“诸位请看,现在的茶园可跟前几年大不同了!”讲解员一边讲解一边把记者团引入茶园深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曾经杂草被除得干干净净的茶园,如今套种不同植物。
“自从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带领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到来后,为茶园定制了一套生态种茶模式,即每年3月下旬,燕子窠茶园里的油菜压青还田;春茶采收后,在茶行中穴播接种高效固氮根瘤菌的大豆;而9月到10月,大豆压青还田。”讲解员满脸喜悦,娓娓道来。
看似简单的套种,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密码”:大豆根瘤菌固氮后翻埋入土,化作茶树的天然绿肥;盛放的油菜花则成为害虫的“甜蜜陷阱”,再配合专用有机肥的精准调控,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
更引人注目的是数据见证的变化:采用这种模式后,燕子窠生态茶园的茶叶精制率和优质率都有很大提升,茶农的收入较之前增长了30%以上。
不仅如此,小小一方茶园,科技含量满满:30盏光伏杀虫灯如卫士般矗立,头顶的太阳能板将光能转化为虫害防治的“利剑”;一块块数字屏幕滚动记录着负氧离子、温度、湿度、PM2.5、PM10等五项环境监测指标;智慧茶山气象自动观测站,动态记录着“好气候出好茶”的茶园气象因子。
移步至隔路相望的武夷山“三茶”体验馆,科技与传统正演绎着新的对话。入门处,一块茶百戏互动屏首先吸引了记者团的目光。
茶百戏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又称“分茶”“水丹青”。它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技艺。以水作画,十分考验制作者的功力。如今,借助电子笔触便可唤醒沉睡的茶文化基因。体验者只需用指尖轻触屏幕,便可绘制独创的图案,更能通过关键词生成动态茶纹,让“水丹青”在数字空间重获新生。
体验馆还设有大众茶室、“三茶”产品区和茶衍生产品区等众多特色区域,各类高科技文创产品更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称赞不已。
记者体验茶多酚喷雾器。
“这个小白瓶喷出的雾气带有茶的芬芳,好舒服呀!”记者手拿喷雾器赞叹道。讲解员随即补充:“这是在管内装上茶水后,通过纳米技术喷出雾气,不仅可以增强茶香,还能给面部保湿,特别适合天气干燥地区的人使用。”
展台上,茶多酚面膜让抗氧化精华从茶杯跃上梳妆台;茶魔方智能茶饮机通过手机APP设定参数,精准控制水温和浸泡时间,甚至还能根据茶叶品种自动匹配冲泡方案,让新手也能泡出大师级茶汤……
这些创意衍生品与体验馆内“三茶”主题展区交相辉映,让茶叶突破了传统饮用范畴。
而这样的创新故事,只是武夷山茶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借助“闽茶海丝行”平台,武夷岩茶正叩开欧洲高端市场的大门;人工智能重构的“万里茶道”数字展馆,则让茶文化穿越屏幕与世界对话……
如今,武夷山全域推广绿色生态茶园建设,2024年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农民近半收入来自茶叶。
从泥土到茶杯,从科技特派员到体验馆,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正在科技与传统的和弦中,托起绿水青山的共同富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