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赴印度洋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载人深潜重大科考航次(简称“载人深潜共享航次”)。本航次是“蛟龙”号完成2025年技术升级后的首个科考航次,也是“蛟龙”号首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为记录“蛟龙”号不断探秘深海未至之境、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探索和步伐,特邀请本航次潜航员和下潜科学家共同分享探秘深海经历。第十二期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师刘以旭讲述——
时间:2025年4月11日
潜次:本航次第7潜次(“蛟龙”号第338潜次)
很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蛟龙号载人深潜共享航次,航次时间虽然只有一个月,但时间紧、任务重。我是航次出发前不到一周临时接到通知确定参航。相较于以前航次,本航次“蛟龙”号保障团队人员较为紧张,我之前是负责潜水器的声学通讯和定位保障工作,这次还兼顾了“Ⅲ-1”潜水器保障组长这个重要的岗位。在团队的集体努力下,我们顺利完成了6天7个潜次的保障工作,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挑战和突破。
刘以旭。李勋祥 摄
这是我从事博士后工作到深海中心后参加的第3个航次,我也有幸作为潜器保障人员完成了整个潜次的“收官之战”。这是我的第5次下潜,深度4700米,打破了之前个人最大下潜深度,看到了更精彩的海底世界。
我的研究方向是潜水器的高精度导航定位,它就像潜水器的“耳朵”,让潜水器在几千米的海底知道自己在哪,在漆黑的环境下知道该往哪走。精确的水下定位是深海科考的重要基础工作,支撑海底地形地貌、岩石分布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研究。这个航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航渡期间专家们的报告,包括海洋地质和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让我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扩宽了我的深海知识。此外,他们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以及遇到问题灵活处理的思考方式给了我很大启发。
本航次是“蛟龙”号2025年升级改造海试后的第一个应用航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6天7潜”,获取了丰富珍贵的岩石和生物样本,完成了既定科学目标,得到了科学家对“蛟龙”号保障团队的认可。期待科学家后续利用珍贵的样品产出突破性的成果。未来,我们将以“蛟龙”号为平台,携手更多科学家探秘深海,为中国大洋和海洋强国事业贡献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整理)
责任编辑:孙源熙
(作者:李勋祥 王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