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林妹妹
当咱们打出稀土反制的牌之后,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写下“稀土并不稀缺”,似乎中国反制的牌打错了?!
但同一时刻,美国军工企业正陷入集体恐慌,洛克希德·马丁的工程师发现,他们设计的第六代战机F-47需要从中国进口37吨特定稀土元素,而五角大楼的储备仅有2.3吨;
其激光瞄准系统所需的8公斤铽元素,全球97%的供应命脉掌握在中国手中。没了稀土,所谓的“六代机”就成了废铁。
为啥两者会有这么大的反差?为啥不稀缺的“稀土”成了中美贸易Z中重要的筹码?
首先要知道,稀土其实并不是“土”,而是元素周期表中17种元素的总称,还被叫做“高科技的命脉”和“工业维生素”。
在国民经济产业里也是会广泛应用到它,比方说你家的手机、电脑、电视都离不开它。
全球智能制造、高端芯片、军工科技、航天航空这些战略性产业更是如此。
就像隐形战机、核工业、超导这些高精尖的领域,稀土更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呢。
这么说吧,谁要是掌握了稀土,谁就有机会成为军事科技方面的强国。
马斯克说的也没错,稀土本身并不稀缺,全球范围内,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都有丰富的稀土矿藏。
可真正让中国在稀土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其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领先的冶炼技术。
但和现在中国一家独大的情况不同,早期的时候,这个行业并不是由我们主导的,而是美国主导的。单单芒廷帕斯矿的稀土产能,就供应着全球一半的稀土需求。
1990年以前,中国的稀土储量能占到90%,在全世界是最多的,虽然有着能称霸世界的稀土资源,可稀土提炼和加工起来太难了;
而因为技术落后,咱们不得不低价出口稀土精矿,再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购入稀土产品,使得咱们的工业和科技发展全面受制于人。
如何改变?时代需要英雄。
这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那就是徐光宪博士,他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
1972年,时年52岁的北大教授徐光宪接到了一个分离镨和钕的任务;
他带领团队经过艰苦攻关,用“串级萃取理论”弄出了纯度超过99.9%的镨和钕;
这一成果将原本至少1年多的过程缩短到了几个星期,同时实现了生产的全自动化。更重要的是,此方法适用于所有元素。
1978年,徐老开办了“串级萃取”讲习班,为的是通过向生产端人士无偿普及新理念,加速稀土分离新技术的落地。
技术先进,成本还不高,各大私企、民营地方企业都想试试。
国营厂的技术人才和工程师被他们用高薪挖走了,然后一排排萃取槽流水线就有了,一座座稀土工厂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
一下子,咱们国家就从稀土资源很多的大国变成了生产应用方面的大国。也正因为中国稀土价格低廉,西方国家大企业也纷纷跑到中国建厂。
那时中国稀土一年的产量就有12到15万吨这么多了,世界各国每年稀土的需求量就10万吨,这么一搞,供过于求了,稀土就从以前的香饽饽变成“白菜价”了;
1995年到2005年,咱们国家每年在稀土出口这块,损失就得有好几亿美元。
当然也正是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国外那些原本的大企业和矿倒闭的倒闭,关停的关停:
比如美国2003年之后就几乎不再生产稀土,而是全部依赖进口,毕竟买来的便宜不说品质还更好。
80年代到2010年近30年的时间中,稀土行业进入了无序和缺乏整体规划的阶段,问题也随之显现,除了环保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战略资源的流失。
2006年的时候,中国稀土在世界稀土总量里占的比例就只剩下37%了:
稀土资源被大规模贱卖到国外,让很多人都倍感遗憾,钱没了还能再挣,可最要命的是,资源损耗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这时候还是徐老,他眼睁睁瞅着国家的财富被霍霍成这样,哪还能坐得住啊?
那时候他联合15位院士,提笔给GWY写了封信,就为了请求保护稀土资源。
这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于是2007年开始实施了限产计划,对稀土矿开采进行了限制,产业整合大幕就此开启。
而这期间在徐光宪博士为代表的中国稀土人的研究下,稀土资源提炼技术也变得更加精准。
如今,徐光宪院士的"串级萃取理论"让中国稀土分离效率提升了三个数量级,而西方企业至今仍在追赶这项40年前的专利技术。
现在咱们包头稀土研究院的生产线,能同时连续分离15种元素,这种能力全球独此一家。
2011年,中国通过了《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这里面被禁止对外转让的稀土冶炼技术达到了18项,从技术层面卡了国外的脖子。
如今,中国稀土储量仍是世界第一(36%-39%)。更重要的,我们拥有界独一无二的几乎100%的稀土产业链:
囊括了稀土资源生产、进口(2018年,自缅甸进口2.6万吨精矿)、精炼、材料科学、冶金、知识产权、研发以及商业与国防应用等几乎全部领域。
30年的沉淀,国家形成了高效运转的供应链配套体系和产业技术壁垒。
虽然稀土分布在全球多个国家,但中国在这个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全球60%的开采量和90%的精炼能力。
特别是对于镝、铽等中重稀土,中国控制了95%以上的供应;
同时中国就像是全球的“中央厨房”,控制着全球约85%的稀土加工能力--世界各地的原矿运到这里,经过加工后,变成各种高附加值产品再送往全球。
如今背景下,老美等国即便全力发展最少也要6-8年才能形成一定的供应能力,美国挖出的稀土,有约2/3还要运到中国加工;
虽然美国在2023年重启了芒廷帕斯矿,但年产量仅2万吨,且以轻稀土为主。要形成完整的上游体系不依赖外部供应,需要至少15年。
这好比你要从零开始种一片森林,不可能一夜之间就长出参天大树。
如今的底气,正是咱们一代一代中国人的努力付出换来的。
当前稀土断供的影响是“滚雪球”式的--开始时看不出来,越往后越严重,这种“级联效应”非常可怕。
由于大部分美国企业没有囤积稀土原料的习惯:
第一个月,可能只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还能咬牙挺过去;
第二个月,一些小工厂开始停产;
第三个月,大公司的生产线也不得不关闭;
半年后,整个产业链可能面临重组。
毫不夸张的说,关税战,两个月后见分晓,八个月后定胜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