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那天,我跟着家族长辈去后山扫墓。刚爬到半山腰,就看见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被家人搀扶着往山下走,嘴里还念叨着"七十不上坟"的老话。这让我想起村里流传多年的说法:人过了七十岁,就不能再去上坟了。这到底是封建迷信,还是藏着老祖宗的生活智慧?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
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坟地可不是遛弯的地儿
您想想,现在年轻人爬个山都累得气喘吁吁,更别说七十岁的老人家了。我爷爷当年刚过七十,非要坚持自己去扫墓,结果在半山腰摔了个大跟头,差点把胯骨摔折了。医生说老年人骨质疏松,像墓地这种崎岖不平的地方,碎石子、湿青苔到处都是,摔一跤可不是闹着玩的。
再说环境,墓地都在荒郊野外,清明节前后湿气重,蚊虫也多。去年隔壁王大爷扫墓回来,浑身起红疹子,在医院躺了半个月。医生说这是墓地周边的花粉和尘螨引起的过敏反应。您说这罪受的,图啥呢?
二、心理这道坎,真不是谁都能迈过去
人上了年纪,心里就跟明镜似的,生死离别看得更透。我外婆每次扫墓回来,都要把老相册翻个遍,整宿整宿睡不着。她说看见那些墓碑,就想起当年战友牺牲的场景,心里跟刀绞似的。这种情绪大起大落,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跟闯鬼门关没两样。
有个数据挺吓人,上海市民政局统计过,每年清明期间,因过度悲伤引发心脏病的老人得有两位数。这不是危言耸听,人到了七十,心脏就像台老机器,哪经得起这么大悲大喜?
三、传统文化里的阴阳五行,听着玄乎其实有理
老辈人说墓地"阴气重",这话放现在有科学依据。墓地周围植被茂密,光合作用弱,空气里二氧化碳浓度高,氧气相对少。年轻人待久了都头昏脑涨,更别说新陈代谢慢的老人了。我查过资料,人在氧气浓度低于19%的环境里待半小时,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胸闷的症状。
再说玄学点的,古代讲究"七十而从心所欲",这个年纪该颐养天年了。让老人去墓地这种肃穆的地方,就跟让退休老教授再去考托福似的,强人所难啊!
四、孝道不是形式,是实实在在的体贴
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不让老人扫墓就是不孝。其实正相反!我表哥每年清明都带着无人机去扫墓,把现场视频拍回来给老爷子看。老人家坐在炕头上,喝着茶看着影像,还跟孙子讲解每个墓碑的故事,这不比亲自爬山强?
要说传承,我表妹更有招。她教外婆做"电子祠堂",把老照片、家谱都数字化,老太太现在玩微信比年轻人还溜,天天在家族群里发"电子香火"。这不既尽了孝,又让传统文化换了新皮肤?
五、特殊情况特殊办,别一刀切
当然,咱也得实事求是。我认识的李教授,七十有三,天天爬香山跟玩似的。人家上坟就当晨练,还顺便给后辈讲家族历史。这种情况,硬拦着反而伤老人自尊。
关键得看老人身体状态和心情。去年疫情封控,张奶奶没法去扫墓,急得直抹泪。儿女赶紧联系墓地管理处,弄了场"云祭扫",老太太对着视频哭了一场,心里那块石头才落地。
说到底,孝道不是刻板教条,而是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就像我奶奶说的:"心里记着祖宗,在哪不能磕个头?"这话朴实,但真在理儿。
发布于: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