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稳定的婚姻,总有点性张力缺失感?
比如,家里那口子越来越胖、随意、不修边幅,你觉得安心,可也越来越难把对方看成异性。
老公婚后一年比一年胖,你不必担心他会被女人看上,可自己也对他提不起来性趣;
老婆婚后不再打扮自己,虽然很有“家”的安全感,但时常会把她和自己妈妈的身影重叠。
我自己就是,恋爱时喜欢健身的老公,婚后不再健身,体型像发面团一样蓬松。
他经常搂着我、听我吐槽并送上安慰,我越来越依赖他,有时忍不住叫他“男妈妈”;
但也越来越不想亲密,因为他的体型太有“性缩力”了……
像我们这样的夫妻,你我身边都不罕见。
大家虽然关系稳定、淡淡幸福,甚至被亲朋好友认为是“模范恩爱夫妻”;
可关起门来,早已削了“夫妻”之实,满屋的队友情。
时间长了,难免会担心和疑惑:
没有性吸引力的婚姻,可以长久吗?
我们对异性的情感与性驱力的寄托,在伴侣这里找不到,又该何去何从?
婚后发福变丑,
其实是无意识在表达对伴侣的忠诚
小柯和老陈,是我身边“变身”最大的夫妻。
结婚前,小柯92斤,亭亭如纤草;老陈118斤,高高如丝竹。
婚后6年,两人一个增重28斤,一个增重46斤。
曾经的如画壁人,现在自嘲是“太乙真人和飞天胖猪”。
他们聊任何话题都有来有回、喜笑颜开,唯独对“性”的态度有些恹恹。
老陈还当着大家的面,跟我老公开玩笑:“安全套不要囤,结婚久了多的是放过期的。”
然而大家对这种态度,竟然心照不宣地共鸣。
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很多晒“婚前婚后大变样”的夫妻:
有老公一年胖了60斤,从小鲜肉变成油腻大叔;有老婆婚前马甲线清晰,婚后马甲线横着长……
晒时满是嫌弃,但也打上了“幸福肥”、“爱人如养猪”的标签,似乎婚后发福变丑,也不见得全是坏处。
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忠诚表态”。
Buss & Shackelford (1997)在一项囊括1034对夫妻的跨文化研究中,发现已婚男性中有23%、已婚女性有17%承认:
“我会减少锻炼,以降低对异性的吸引力。”
也就是说:我们婚后长的每一斤肉,都有可能是在无意识增强伴侣的安全感、减少伴侣潜在竞争者。
发胖,是潜意识依恋伴侣,心思锚定于这段关系,不再重视其他异性对自己的看法的表现。
于是,无意识地通过将自己的性别身份变得中性化,来加强关系的稳定性。
电视剧《我的后半生》中,沈青结婚十几年,毫不在意自己长出了双下巴、肥肚腩。
但突然有一天,他对一位女性伙伴心生好感,开始每天跑步、健身,只为和对方互相点赞运动步数;
每天喷香水、整理仪容,被妻子调侃“喷香水比吃饭还自然”。
“爱美、健身、手机不离身”,沈青妻子眼里,已婚男性出现这三个举动,是妥妥的“出轨三件套”,即使不看手机也知道他“心里有鬼”。
而发胖的作息、邋遢的外形、油腻男人的派头,在很多妻子看来,才是男人处于“安全区”、婚姻安全的标志。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资讯中心(NCBI)对169对夫妻进行为期4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
情侣或夫妻关系越和睦,两人就越容易一起发胖。
“夫妻齐心,三百来斤”,是很多夫妻心照不宣的信条。
食欲是最低成本的自我满足平替
除了“无意识示忠”,已婚人士发胖变丑还有另一个作用:
通过食欲来满足最底层的欲望——毕竟食欲是最低成本自我满足方式。
压力山大的中年人,有时只能通过“吃”来喘口气。
就像小柯和老陈夫妻,原本都喜欢游山玩水来释放各种压力,但孩子出生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很难有机会彻底“放飞自我”。
现阶段唯一的乐趣,就是趁孩子睡着了点份烧烤外卖,就着啤酒撸串;
或者带孩子出去遛弯时,顺带吃个甜筒、啃个汉堡。
也是这个阶段,他们发胖格外明显。
精神上的饥饿无力填满,就只能通过填满肉体的饥饿来“曲线救国”,进食那一瞬间分泌的多巴胺,让心烦意乱的中年人久违地感到快乐。
小柯和老陈也曾把孩子丢给老人,在纪念日溜出去开房“重温激情”。
玫瑰花、红酒和音乐都准备好了,楼下火锅店的香味飘上来,两个刚加完班的人,不约而同馋了:“要不,先吃夜宵?”
那一晚,他们就着搞笑综艺吃光了麻辣烫外卖,心满意足。
似乎比起重温激情,一起吃点什么所带来的满足感,更让他们感到惬意、放松、安心。
倒也不是没有激情的冲动,只是“吃”的满足更轻松容易;
倒也不是不会发生亲密,只是一起分享美食已经成为更习惯的“平替”。
至于夫妻携手变“丑”的副作用,谁真的在乎呢?
反正已经稳稳“上岸”,再去修饰自己的性别身份,“开屏”给谁看?着实有些“多余”了吧。
关系里越“共生”,性张力就越弱
心理学家Esther perel在《亲密陷阱》一书中,分享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一对高颜值夫妻三观一致、兴趣投缘,这些本该加速感情升温的特质,却在婚后变了味。
妻子觉得:“他的温柔让我感到安全,但是当我想与人产生激情时,安全并不是我想要的。”
丈夫也这样对妻子说过:“如果你今天离开了我,我会对你有性趣。”
相处融洽反而丧失激情,听起来很矛盾。但其实,这才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
夫妻相处久了,会进入“共生”阶段:
变成小婴儿,黏着对方提供的安全感里,如同婴儿黏着在妈妈身上。
发胖柔软的体型,毫无修饰的外表,也是“退回小婴儿”的象征。
性魅力被忽略,亲密关系不再是情感互动的舞台,而成了获取安全感的襁褓。
所以,夫妻越依赖、亲密,越容易“共生”,性吸引力就越弱。
这也是关系里最低成本的稳定形式,意味着:我们用最“小”的牺牲,来最大化婚姻的安全感。
但这种稳定是空洞的,是用“我阉割了女性身份,老公阉割了男性身份”换来的,因此难以让人真正感到满足。
电影《爱情无色无味》中,男主背着妻子交往了一个情人,他解释这是:
“一种绝望的行为,试图让麻木的自己重新有感觉。”
共生,不能等同于爱;因过度共生导致麻木、而试图唤醒自我的背叛行为,也不是因为爱。
那么,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产生爱呢?
答案是:欲望与亲密平衡合一的关系。
婚后,刺激、兴奋的感受减弱,安宁、放松的感受增强,我们不再渴求从另一半身上得到更多的爱。
但我们依然渴求自己的女性、男性魅力被欣赏,渴求欲望的填满,渴求性与爱浑然一体的绝妙体验。
我们可以在很多社交角色中变得中性化,但只要在亲密关系里,有那么一个人可以证明:
我是有女(男)人味的,是有性魅力的,便也足矣。
否则,我们内心总有那么一处无处安放的缺失感。
想要“鱼和熊掌兼得”,秘诀在于:
认识到关系里存在“我们”,安放亲密;也存在“我”和“你”,可以碰撞出激情与爱意。
夫妻关系里最大的考验:亲密有间
《妻子的浪漫旅行》最新一期,戚薇穿上滑雪服后,觉得造型丑,但李承铉夸奖她“美得很”。
戚薇开玩笑问:“美到什么程度?”
李承铉说:“美到想回房间。”
“想跟你回房间”,何尝不是夫妻对彼此性魅力的认可呢?
这令人心满意足的亲密关系,本就应该是坦然的、直率的、点得燃的。
从虚假的稳定,到点燃性与爱,这个转化也是亲密关系里很大的考验。
但解决之道,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papi酱在节目中透露:她和老公一直分床睡,可是,每天睡前会聊半小时再各回各房。
分床,是关系中“我”“你”分开的部分;互动,是关系中“我们”共融的部分。
日常相处中,觉察这两个部分、并在互动中同时做出满足,是夫妻达成平衡的第一步。
一份“欲望与亲密同时存在”的亲密关系,应该是有空间的,是平衡的,也是流动的。
所以,我们需要对“未知”保持好奇。
有一次,我带老公去商场试衣服,意外地发现他的体型在同龄人中不算臃肿,于是兴致勃勃让他换了好几套套装给我看。
老公起初嫌麻烦,在我不断的称赞夸奖中,慢慢变得兴致盎然。
给他买完衣服后,我问:“你是不是从来没看我穿过旗袍?那边有家旗袍店。”
老公拉着我直奔旗袍店:“走,试给我看!”
我们结婚6年了,但我发现:夫妻无论在一起多久,基于人性的复杂深邃,身上始终都有彼此看不到、值得保持好奇的部分;
也有始终都在变化、可以重新欣赏的部分。
对这部分保持好奇,就是对伴侣的性魅力最大的托举。
最后,也别忘记:允许双方的心里有不被自己占据的空间,允许对方有攻击性、私欲。
有研究发现:当我们意识到,爱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内心有无法被我们占据和控制的空间,我们往往会感到恐慌。
这种心情时常会让人误以为:自己需要一个没有欲望、随时可控、婴儿一样的“安全”恋人。
但其实,真正令人心满意足的关系,应该是:
伴侣表现出你“不认识”的陌生面相,能允许它的存在,甚至去欣赏它;
同时,也允许自己探索、丰满崭新的自我,让这部分鲜艳地活出来。
比如,打卡新的人生体验:攀岩,跳舞,养殖,烘焙......
保持新鲜生命力的可能性,同时保持与伴侣的亲密,就是一段弹性张力与稳定安全兼具的良好关系。
收尾
因此,好的夫妻关系=亲密+张力。
夫妻关系里,若过于稳定,会陷入共生;若只有激情,便缺乏亲密。
共创一个稳定而不失开放的关系空间,寻求彼此忠诚和动态变化的平衡,才是最佳状态。
愿我们能在关系里,如你所是、独奏精彩;也愿我们能在关系里,尽享安宁、共谱合鸣。
作者丨芒来小姐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
策划 | 魏夏
编辑丨李小豆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