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找个伴儿一起过过日子,没想到网恋一场,最后要在法庭上见。”年过五旬的赵某坐在榆树市人民法院弓棚人民法庭的调解室里,声音里满是疲惫,这场始于网络的恋情,终究还是在金钱纠葛里迷了路。
网恋:借款纠纷起波澜
2022年,赵某在群聊中与李某相识,二人虽相隔百里,但虚拟空间的畅谈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二人迅速成为“网恋对象”。然而,这份刚萌芽的恋情,很快就因为金钱问题泛起了波澜。
“当时她说想买车,还差一部分钱,让我先借她点。”赵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语气中带着些许无奈。
想着“都是东北老乡,又是处对象的人”,第二天一早,赵某就从银行取了3万现金来到榆树,又用微信给李某转了2万。李某当时并未承诺具体的还款时间,赵某也因为正处热恋期,没有过多追问。
随着时间推移,赵某开始向李某讨要欠款。可李某却以各种理由拖延,从一开始的“过段时间就还”,到后来的“再缓缓”,反复的敷衍搪塞让二人的关系慢慢疏远。赵某最后一次联系上李某是在2023年9月,此后便很难再联系到她,多次讨要欠款无果,赵某无奈之下诉至榆树法院。
调解:耐心疏导化心结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仔细查阅卷宗,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认为二人虽是“网恋”,但曾有过真挚的情感交流,借款行为也源于当时的信任与好感,纠纷并非源于恶意欺诈,且双方均年过五旬,更需以温和方式化解矛盾、减轻诉累,决定开展调解工作化解矛盾。
调解室里,赵某一见到法官,就忍不住倾诉起来。“朋友说我傻,网恋怎么能随便借钱,可我当时是真信她啊,现在她这样拖着不还,太让我心寒了。”
赵某沉默半晌,从行李袋里掏出个塑料袋,层层裹着张打印的聊天记录:“你看她当时说‘老赵你信我’,我一个外地人,在网上能遇到说心里话的人不容易……”
随后,法官找到李某,向李某说明赵某的情况后,李某面露愧色:“法官,我不是故意拖着不还,实在是手头紧,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
承办法官严肃地说道:“借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不管什么理由,拖欠不还是不对的。赵大哥当初信任你,把钱借给你,你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而且从法律层面来说,你借款的事实清楚,是有还款义务的。现在他大老远来到了法庭,咱们还是好好商量一个还款方案,把这事解决了。”
言和:以诚相待终和解
见李某态度有所松动,法官又把两人叫到一起说道:“赵大哥您看,咱从外地赶来,坐一趟车得三个多小时,多不容易;李大姐您也想想,赵大哥一个外地人,能把养老钱借给您,这份心多沉。”
两人不语,都低头盯着地面,承办法官继续调解:“赵大哥,李大姐现在确实有实际困难,一时拿不出50000元。你看能不能适当做出让步,让她按月还?”
赵某思索片刻,说:“法官,我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当初毕竟处过对象,既然她确实有难处,我同意减免一部分。”李某一听,连忙说:“谢谢赵大哥,谢谢法官!我一定按时还。”法官趁热打铁:“那咱们来定个还款时间吧,有一个明确的还款计划让大家都安心。”
经过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赵某减免了部分欠款,李某分期偿还剩余欠款。
法官寄语
真诚的感情经得起理性的审视,健康的关系也需要清晰的边界来守护。仅靠“恋爱中的口头约定”,很难认定借贷关系成立,无论是通过网络相识还是现实相恋,涉及大额借款时,务必通过聊天记录、书面借条等方式明确“借贷合意”,即清晰说明“这是借款”而非赠与,并约定还款时间和方式。转账时备注“借款”用途,保留沟通记录,才能在关系生变时,为自己的合法权益留下法律依据。
来源: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发布于: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