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田恬
中考命题转向情境化、综合化考查后,暑期不再是机械刷题的“强化期”,而是将生活场景转化为“能力培养场”的黄金时段。无须依赖补习班,家长们可以通过日常中的具体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实践能力、综合分析等核心素养。从旅行规划到厨房实验,从日常记录到传统文化体验,这些可操作的生活实践正成为应对改革的有效路径。
旅行:锻炼统筹能力
暑假期间,很多家庭会选择亲子出行,制订旅行计划就是不错的“项目管理实践课”,能全面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确定目的地后,家长可以先设定总预算,邀请孩子参与规划。先教孩子使用手机App查询交通和住宿:查询高铁班次时,观察孩子如何选择合适的车次;筛选酒店时,引导孩子对比“距离景区距离、价格、用户评分、早餐包含情况”等维度,权衡“住景区附近高价酒店节省时间”与“住地铁沿线经济型酒店降低成本”的利弊,学会明确需求优先级。
行程安排环节可锻炼多维度思考能力。让孩子选择感兴趣的地方,并制作简易日程表。比如规划博物馆参观时,要提醒孩子查看预约政策、常设展览与临时展览的分布,避免因闭馆日白跑一趟;安排自然景区游览时,需根据海拔、天气调整行程节奏,预留休息时间。这种规划过程实质是在培养“合理安排资源、优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预算控制是最具价值的实践环节。家长可引入“弹性资金”的概念,将总预算的10%设为应急费用。当孩子发现心仪项目超预算时(如主题乐园快速通行证、特色体验项目),引导其通过调整其他开支平衡预算——比如减少一顿高档餐饮的支出,或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交通方式。这个过程能让孩子理解“资源有限性”,学会权衡取舍,提升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
家务:在观察中思考
物理、化学学科增加实验探究题后,厨房成为最便捷的“科学实验室”。利用常见食材和厨具开展小实验,能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抽象的理化概念,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浮力与密度实验可从日常烹饪切入。煮饺子时引导孩子观察现象:生饺子沉在水底,煮熟后逐渐浮起。通过提问引导思考:“饺子体积和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浮力会改变?”进阶实验可准备清水、盐水、糖水,将鸡蛋分别放入三种液体中,观察下沉状态差异,记录鸡蛋在不同液体中的悬浮位置,理解“密度差异对浮力的影响”,这种控制变量法的实践与中考物理实验题要求高度契合。
能量转化与物态变化在烹饪过程中随处可见。用电饭煲煮饭时,让孩子观察电能到内能的转化过程;烧水时记录水温变化,观察水沸腾前后气泡大小的差异,解释“水中溶解气体析出”与“水汽化”的原理;使用高压锅时,讨论“气压升高沸点升高”的科学原理,理解为什么高压环境下食物更容易煮熟。这些观察与分析能帮助孩子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现象建立连接。
化学变化观察可从食材处理开始。让孩子收集热水壶中的水垢,分别用白醋、柠檬汁、小苏打溶液浸泡,记录不同溶液的溶解效果和反应时间。实验过程中引导孩子记录现象:“白醋浸泡后水垢表面产生气泡,之后水垢明显减少”,并尝试解释原理——酸与碳酸钙的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这种“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观察记录—得出结论”的流程,正是科学探究能力的核心训练。
生活:积累点滴素材
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情境化命题,要求孩子具备从生活中提取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暑期坚持日常记录,能积累素材、锻炼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家庭收支记账是融合数学与语文的实践。让孩子用笔记本或记账App记录每日开支,分类统计“餐饮、交通、娱乐”等支出比例。每周作一次汇总分析,计算各项开支占比,思考“哪些支出可以优化”。比如发现外卖支出占比较高时,可引导孩子计算:“如果每周减少两次外卖,每月能节省多少开支?这些钱可以转化为哪些其他需求?”这种记录不仅提升数学计算能力,还能培养理性思维,写作时也能积累生活素材。
时事讨论能培养思辨能力。每天下班后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新闻,选择热点话题展开讨论。针对科技类新闻(如人工智能发展),引导孩子从多维度分析:“技术进步带来了哪些便利?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规范发展?”教孩子用“观点+理由”的结构表达看法,比如“我认为AI绘画需要规范,因为它学习了大量原创作品却未获得授权”。这种表达逻辑正是中考议论文写作的核心要求,能提升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传统文化体验可提升人文素养。结合语文增加的传统文化内容,家长可借暑期节气开展实践:大暑时节和孩子一起煮绿豆汤,讲解“三伏天防暑养生”的民俗知识,共读“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等节气谚语。还可以让孩子临摹描写夏日风光的古诗书法,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在笔墨间感受古典文学的意境,这种结合时令的实践能让传统文化浸润更自然真切。
这个暑期,家长不必纠结于“刷题量”,多将生活场景转化为“能力训练场”。当旅行规划变成逻辑思维训练,厨房实验成为科学探究载体,日常记录化作素材积累途径,这些具体可感的实践将帮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养,为应对中考改革和未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