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果60周年专场活动举行

本报讯(见习记者江庆龄)日前,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大讲堂”暨上海分院“报国讲坛”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果60周年专场活动在上海举行。

活动现场,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李林院士作专题报告,回顾了老一辈科学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取得这一历史性成就的历程,并系统梳理了当前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

1958年12月,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正式确定,并获得国家机密研究计划代号“601”,意指20世纪60年代第一大任务。面对这个科学问题的“无人区”,王应睐、邹承鲁、钮经义等老一辈科学家没有退缩,抱着“人工合成胰岛素100年也要搞下去”的决心,开始了长达7年的探索。1965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前身之一,以下简称分子细胞卓越中心)、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3家单位的协同攻关,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终于获得成功。

李林表示,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继1828年人工合成首个有机分子尿素后,人类在揭示生命本质征途上的里程碑式新飞跃,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永恒意义。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攻关过程,也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敢于挑战生命科学前沿里程碑式研究的创新自信与科学雄心。

此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党组主办,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党委、中国科学报社协办。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