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选择大于努力,趋势强过个人”。
雷军那句“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我们是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但是真的就明白了吗?
我也曾经琢磨:风口到底是啥?它长什么样?为啥总有人抓得住,大多数人却抓了个寂寞?
以前觉得自己明白了,直到前段时间,我为了准备一个课程,翻了几家眼下特别火的公司数据——做潮玩的泡泡玛特、做咖啡的瑞幸,还有卖黄金的老铺黄金。
结果,几组数据直接把我震住了,瞬间发现过去的理解还是肤浅:
我们看啊,
泡泡玛特所在的潮玩市场,2016-2021 CAGR(年复合增长)高达30%以上,即使现在还能稳在10%-15%;瑞幸所在的现磨咖啡赛道,CAGR增速曾达25%,现在也在能到15%-20%以上;而老铺黄金搞的古法黄金,这个细分市场现在CAGR仍有60%!
这些都是行业的年度复合增长率啊。
那一刻,我突然就懂了。
风口根本不是啥玄学,就是“人想要什么(需求)”的集中大爆发。而你所谓的起飞,无非是你做的那件事,刚好撞上了大家想要什么的那个点上。
数据背后,其实是无数人“拿钱投票”的需求
我们看几个实在的例子:
· 泡泡玛特,真的只是卖玩具吗?
不是。它卖的其实是陪伴感、是收藏的快乐,是拆盲盒那一下的惊喜,是能发朋友圈的社交货币,我们就叫情绪价值吧。它踩中的,是年轻人不想被定义、在找精神共鸣的需求。
· 瑞幸咖啡,真的就只是一杯咖啡?
也不是。它卖的是打工人“高效能生存方案”:一杯随手可得、不肉疼的咖啡因。它撞上的,是打工人对于快、方便、划算的实际需要。
· 老铺黄金,真的只卖黄金吗?
更不是。它卖的是东方美学、是老手艺、是文化自信带来的情绪价值。它切中的,是这届消费者“既要老传统、又要高颜值” 的升级需求,以及独特身份品味的彰显。
所以你看明白没?
趋势说穿了,就是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正拿着真金白银,为他们内心真正认同的东西投票。
你如果提前一点点嗅到这种“投票”动向,哪怕只早半步,你做的事就像顺水推舟,省力太多了。
这就是雷军所讲的,风口。
为什么“选对”比“猛干”重要一百倍?
我以前也信“拼命就能成”。
但看完这些公司是怎么长起来的,我才恍然大悟:跑错道,努力只会让你挂得更快;选对路,你的努力才能被成倍放大。
难怪泡泡玛特王宁说,他感觉做到300亿也不是很难嘛。真的,风口就是高速列车,我们再绿皮上再怎么努力,也撵不上别人啊。
举个栗子:
如果你2019年选了个每年只增长3%的传统行业,你得有多拼命,才能自己干出30%的增长?
但如果你选的赛道每年自己就能涨20%,比如咖啡或者古法黄金,你哪怕只做到中上水平,光跟着大盘走,你都能被趋势推着往前跑。
过去一大波在互联网大厂的人,不就是踩中了风口,实现财富自由。
所谓战略,不就是在决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吗?
做老板最核心的任务,不仅是低头干活,更要抬头看路,不断问自己:我这行还在长吗?我的用户要的东西变没变?新的机会可能藏在哪?
你可能会问:
道理我都懂,可怎么提前看见需求?
这曾经也一样是我的困惑。
趋势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有征兆。我总结出了几个信号——
看收入水平: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消费会从功能性转向情感性、体验性。这就是为什么文创、潮玩、设计感商品会爆发。
看人口结构:Z世代(95后)成为消费主力,他们的价值观(崇尚个性、乐于分享、为国潮自豪)直接定义了新需求。
看技术基础设施:移动支付、供应链物流、大数据算法的成熟,是瑞幸这种模式能成立的前提。新技术会解锁旧需求的新满足方式。
发现没?需求其实每天都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只是你得跳出来,把这些碎片信号串联起来,才能看清全局。
看到需求就够了吗?你还得能“熬”
当然,我不是说努力完全没用。
选个有风的赛道,也不代表你一进去就能飞。可能会遇到竞争、被怀疑,甚至你自己模式都要调整。
瑞幸“熬”过了那场财务危机,重新跑了通模式;泡泡玛特“熬”过了最初没人看好IP的阶段;老铺黄金“熬”过了传统黄金行业只会比克重、拼价格的时期,最终守住了工艺溢价。
“熬”是什么?是认准了对的方向,坚持、迭代、进化。
选择是1,努力是后面的0。没有1,0再多也没用;但只有1,你没有0,也做不大。
真正厉害的企业家,得是“能看到未来”的战略手,也是“能弯下腰”的实干家。
现在想想,我更能明白那句,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企业的时代了。
注:文/晏涛,文章来源:晏涛营销笔记,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