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叙事愈发鲜明 外资加大中国资产配置

在经过了前一阶段的快速上涨后,A股市场近期出现震荡调整。业内机构普遍认为,这并不改变市场长期向上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伴随着中国资产价值重估以及科技叙事愈发鲜明,并正在得到上市公司层面的验证,全球资本对于A股市场的关注也日益升温。

 短期调整不改长期趋势

在经历了8月份的强势上涨之后,近期A股市场经历震荡调整。Wind统计数据显示,从成交金额来看,自8月底创下3.2万亿元的历史新高以来,A股日成交金额近期有所回落,下降至2.3万亿元左右。融资融券方面,截至9月5日,两融余额为22870.55亿元,近期略有回落,但仍然处于历史高位。从各板块的表现来看,半导体、软件开发、小金属、通信等前期表现较为强势的行业近期回撤幅度较大。

业内人士则普遍认为,短期调整并不改变市场长期向上的趋势。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记者表示,市场在连续上攻之后出现了震荡调整,但从中长期来看,A股趋势并没有改变。从市场成交量来看,近期A股日成交额基本上都维持在2万亿以上,说明投资者交投意愿较为活跃。近期两融余额创下历史新高,会导致一些谨慎的投资者暂时离场获利了结。从估值和市场总体走势来看,当前A股市场依然是比较健康的。

中信建投指出,8月下旬以来市场交易过热,同时资金显著集中于TMT板块,导致交易结构集中度过高,引发了交易结构的恶化和市场风险偏好的短期下滑。目前板块间的轮动本质是AI算力主线前期热度过高带来的赛道间轮动需求,其核心逻辑并未被破坏或证伪。该机构强调,A股市场长期的上涨趋势并未改变,在指数整理期,市场有望出现一定高低切换特征。

中银证券也认为,当前科技结构强势的背后是市场部分资金对于AI硬件方向“结构性景气”和“强产业趋势”的正向积极反馈。年内市场上行趋势并未被打破,A股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持续修复,估值中枢有望逐步抬升,年内整体上行趋势依然稳固。中航证券也认为,当前市场交投热情仍然维持高位,场外潜在资金充足,资本市场政策鼓励资金进场。中期看,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本轮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仍在稳步推进之中,阶段性震荡不改中期上行趋势。

外资看多做多中国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韧性显现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外资机构对于中国资产的态度也越发积极,加大对于包括A股市场在内的中国资产的配置,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共识。

已经披露完毕的上市公司半年报透露出了外资的最新动向,Wind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QFII进入1145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行列,持股市值合计为1434.64亿元,较一季度增加212.90亿元。对比2024年底,QFII当时进入778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行列,持股市值合计为1170.41亿元。

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近日表示,今年以来,投资者整体对中国投资的信心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全球分散投资的资产配置大趋势下,海外投资者对非美元资产、对中国资产配置的意愿逐步提高。他进一步表示,外资可以分为配置、投资型和交易型的客户。交易型的客户对A股市场不断地投入,对中国的关注度持续提高。配置和投资型的客户,存在一定的审慎情绪,关注基本面政策是不是能够持续。当下全球降息预期叠加国内的低利率,已经为资金流入中国股市创造了很好的流动性环境。市场收益的特征也逐渐显现,将进一步吸引各类场外资金继续参与。优质的企业可能脱颖而出,获得更高的估值,同时科技创新作为中国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投资中国的关注焦点。

高盛策略师团队近日则上调了对沪深300指数的年终目标价,理由包括估值具有吸引力、高个位数趋势利润增长、散户兴趣强劲以及潜在的资产重新配置等。高盛指出,尽管主要指数自2022年末低点已出现显著反弹,但中国股票相对发达市场仍显著折价,与新兴市场整体持平。全球对冲基金与主动管理基金对中国股票兴趣上升但配置仍保守,显示未来仓位仍有提升空间。

西部证券研究则显示,2023年7月以来,主动型外资趋势性流出A股,而今年7月下旬开始,主动型外资回流A股,成为外资做多中国的重要信号。与此同时,被动外资回流、龙虎榜外资席位净流入创历史新高、北向资金成交额创历史次高,均表明外资当前对中国资产热情高涨。从全球配置来看,外资普遍明显低配A股,保守估计增配空间超万亿人民币。截至2024年底,A股在MSCI全球股票指数中权重为3.4%,而A股股票在国际资金投资组合中仅占2.3%,低配1.1%,假设外资平配A股,将带来约1.2万亿元的增量资金。

中国资产科技叙事愈发鲜明

外资看好中国资产的背后,是今年以来关于中国资产价格的科技叙事正在上市公司业绩层面不断得到验证,以及其彰显的中国经济新动能加速成长、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的现实。

今年以来,由于国产大语言模型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与人形机器人等引发广泛关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叙事和科技叙事深入人心,成为了推动本轮市场上行的关键力量。从上市公司层面来看,这一叙事逻辑正在得到验证。上交所的数据显示,以科创板为依托,沪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逐步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集成电路公司已增长至138家,覆盖设计、制造、封测等全环节产业链,上半年营业收入合计2466.75亿元,净利润合计189.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7%。生物医药企业合计营收2511.09亿元,净利润318.62亿元,同比增长1%、14%。

中信建投认为,A股盈利确认拐点,步入温和复苏通道,但结构分化远超总量意义,凸显新旧动能加速切换。市场风格偏向成长,科技制造在AI周期与国产替代驱动下业绩高增,成为核心引擎。科技成长与消费韧性共筑盈利新引擎,地产、能源深度出清凸显新旧动能加速切换,科技板块受益于全球科技产业周期上行、国内关键技术突破以及强有力的产业政策驱动,对整体利润增长贡献显著。

中信证券研究则指出,在全球高债务资金利率、海外央行面临被动降息压力、中国在“反内卷”背景下长期资本回报率提升三者共振的环境下,全球资金增配中国权益和固收类资产似乎是必选项。中国的低资本成本成为了全球的资金成本洼地。这在很多行业上都会带来优势,比如数据中心的投建、创新药的研发、新能源电站的投建等,有条件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通过份额优势在海外市场创造超额利润,把份额优势转变成定价权,进而转变为利润率的长期回升,以此构建创新驱动的竞争壁垒,这是中长期可以预见的最重要的基本面线索之一。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