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长钱”竞逐中国科创 香港打开“超级联系人”新空间

证券时报记者 陈雨康

证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成交量创半年新高、沪深港通成交量创半年新高、新股市场融资额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随着中国投资机遇再次赢得全球投资者的关注,香港资本市场持续回暖,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

“今年以来,海外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的热情明显上涨。近期,来自欧美、中东和新兴市场的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科创企业的新股发行,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度关注与信心。”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10月22日在2025香港交易所中国机遇论坛上表示,外资回流的背后,反映出全球资产配置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今年,香港IPO融资额位列全球第一。陈翊庭表示,企业上市后的再融资发行活动也强劲增长。截至9月底,再融资总额高达4561亿港元,是同期新股市场募资金额的两倍以上,为在港上市公司提供了高效的融资渠道。

在国际投资人日益活跃于香港IPO市场的同时,今年A+H上市企业也表现突出,占前9个月新股总融资额的近一半,充分体现出内地与香港市场联动的强劲势头。

“我们近年来推出的上市政策改革,释放了香港资本市场的活力,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赴港上市融资,也使港股市场结构不断优化。”陈翊庭说,今年5月推出的“科企专线”,助力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更有效率地筹备来港上市,目前提交了上市申请的企业中有接近一半来自科技企业。

香港已成为亚洲领先的国际债券发行和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枢纽。近年来,随着香港持续扩大投资者基础及提升市场流动性,其对债券发行人和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执行董事叶志衡表示,集体投资计划总交易额达历史新高,销售激增76%至2.24万亿港元,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由2023年的76%进一步上升至2024年的80%。究其原因,在宏观经济持续不明朗的情况下,投资者对风险较低且收益较稳定的集体投资计划需求仍然强劲;主要央行的降息步伐较预期缓慢,进一步提高投资者对货币市场基金的兴趣。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在演讲时表示,香港可以突出“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的战略定位。在存量博弈格局下,世界可能出现不同标准和技术体系的并行与竞争,香港常常是多方都能接受的“中间地带”。香港可以利用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中国绿色标准与不同国际标准的互认。在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伦理等前沿领域,香港可以探索成为中外科技产业合作和数据交换的“沙盒”。

从“制度适配”到“生态成型” 资本市场持续赋能科技创新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吴少龙

2023年6月初,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现场,包括BMS(百时美施贵宝)在内的8家全球制药巨头,不约而同对创新药企业百利天恒的双抗ADC(抗体偶联药物)iza-bren(BL-B01D1)产生兴趣。6个月后,合作尘埃落地:百利天恒与BMS达成首付8亿美元、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刷新全球ADC领域单药交易总价纪录,成为中国创新药从“中国新”迈向“全球新”的生动注脚。

“资本市场的支持,是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道出了“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企业的成长逻辑。五年来,以科创板、创业板(下称“双创板”)为核心的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通过制度创新、融资支持与生态培育,逐步构建起“科技突破—资本赋能—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制度创新赋能:

A股“含科量”提升

2023年1月6日,百利天恒以24.70元/股的发行价登陆科创板。彼时,作为创新药新秀,该公司尚未料到会在一年内跻身全球创新药合作“第一梯队”。

从0到1的研发突破需要多久?朱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给出的答案是“至少10年”,“且从0到1的突破阶段,不能只讲究效率,要沉下心来做慢事情”。

幸运的是,在研发投入阶段,资本市场为百利天恒提供了充足的弹药。继2023年科创板IPO上市后,百利天恒2025年又完成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的37.64亿元资金也将全部用于加速创新药研发。朱义说,公司正朝着“成为跨国药企(MNC)”的目标迈进,预计2029年形成全球商业化能力。

事实上,“十四五”以来,资本市场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发力,“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及科创板“1+6”改革等举措接续落地,在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募投管退全链条持续优化,制度赋能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显著提升。

美迪西同样是资本市场制度赋能的受益者。“‘十四五’期间,美迪西研发投入合计超过4.6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8%,研发投入总额较‘十三五’期间增长超过300%。”美迪西董事长陈春麟告诉记者,上市为公司提供了融资渠道、提升了公司的影响力,再融资推动公司研发基地和实验室扩建,“新增的实验室面积、升级的实验设备以及汇聚的优秀研发人员,让公司药物研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据悉,美迪西分析测试中心已取得CNAS资质证书,并成功通过ABSL-2备案,成为上海市首家拥有非人灵长类ABSL-2实验室的企业,构建起全链条、国际化、可追溯的质量保障体系。

“十四五”以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成效凸显。证监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为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1/4,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数量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告诉记者,“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含科量”的提升,本质是完成了从“制度适配”到“生态成型”的关键跨越,进一步发挥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

产业融合加速:夯实经济基本盘

资本市场的赋能,不仅推动科技企业“从0到1”实现突破,更助力传统支柱型企业“从1到N”升级,通过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产业跃升夯实经济基本盘。

国内首个“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规模化基地内,12台库卡重型机器人化身“工人”,以毫秒级同步协作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平均每30分钟就下线一台工业机器人。佛山顺德的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里的这幅智能制造场景,正是“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这一“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任务,已成为美的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发展路径。截至2025年6月,美的集团在全球拥有研发人员超过2.3万名,占非生产人员比例超过50%。“我们建立了科学高效的研发体系,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竞争力。”美的集团负责人介绍。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汇川技术则是“技术穿透产业+创业板赋能”的典型样本。自2003年依托矢量技术布局变频器业务起,公司始终以电机驱动与控制、电力电子、工业通信三大核心技术为轴,逐步拓展至伺服、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等赛道,构建起覆盖多领域的业务矩阵。在其智能生产车间内,一体化解决方案不仅为客户降低20%以上综合成本,更推动核心产品占据市场高地。2024年数据显示,公司通用伺服系统、低压变频器等多类产品市占率均位居行业第一。

资本市场全周期支持是汇川技术快速成长的重要支撑。2010年登陆创业板后,公司借助“小额快速”再融资机制,2021年完成21.05亿元再融资,用于收购资产、建设智能工厂及布局工业软件;同时依托板块灵活的股权激励政策,推出七期股权激励计划与两期长效激励持股计划,将核心技术人员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

汤哲辉表示,当下“产业—科技”的双向反馈循环加速,“以往多是技术驱动产业,如今产业痛点直接牵引技术攻关,资本市场上也催生了一大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这种双向反馈使得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捆绑,大大提高了转化效率”。

未来路径前瞻:

从广度覆盖迈向深度穿透

资本市场赋能科技创新仍在深入推进。近日,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新股陆续完成申购,预计很快将登陆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赋能路径有望从‘广度覆盖’转向‘深度穿透’。”汤哲辉表示,未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将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目标,成为“科技突破—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枢纽,为实体经济注入“科技+资本”双轮驱动的持久动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区块链等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科技—产业—金融”的融合发展态势。“期待政策能聚焦于鼓励‘真创新’,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陈春麟建议支持源头创新与前沿技术探索,继续加强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鼓励研发服务机构参与早期原始创新,尤其在AI制药、新兴治疗等技术领域。

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又一个五年持续推进改革创新。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日明确表示,下一步将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适配性,以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推进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创新,更好支持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茁壮成长。(本系列完)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