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乌克兰无人机对俄罗斯炼油厂发动了密集袭击,自8月以来至少58次袭击深入俄境内2000公里,导致约20%的炼油产能受损。汽油价格上涨10%,加油站排起长队,甚至出现耗尽现象。俄罗斯被迫从中国进口汽油以缓解短缺。但专家分析指出,实际产量仅下降23%,俄罗斯有大量过剩产能,国内需求可能基本满足,短缺更多由物流和季节因素加剧。这场危机揭示了乌克兰的战略意图:通过经济压力迫使俄罗斯谈判。
袭击规模与直接冲击
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已成为常态,2025年8月至今,针对俄罗斯炼油厂的攻击至少58次,远超6月和7月的零星事件。这些袭击深入俄境内2000公里,影响范围广泛。例如,列宁格勒地区约四成炼油厂被轰炸,产能至少减少20%;萨马拉州的新库伊比舍夫炼油厂在10月遭受袭击后停产,原油初级加工装置受损,引发火灾,该厂生产20多种燃料,为国内市场提供关键供应。2023年,该厂加工了574万吨原料,停产可能对地区燃料供应产生负面影响。袭击导致俄罗斯炼油产能瘫痪率从8月中旬的17%升至月底的21%,凸显了乌克兰行动的精准性和规模。
市场短缺的现实证据
袭击后,俄罗斯国内市场迅速出现燃油短缺迹象。汽油价格上涨近10%,加油站前排起长队,许多站点燃油完全耗尽。正面战场上,俄军后勤也因燃油荒而哑火,失去主动进攻能力。俄罗斯媒体承认面临严峻的汽油危机,38%的炼油产能被毁,仅在9月就有四个大型炼油厂新增停产。为应对短缺,俄罗斯首次从中国进口汽油,并实施临时免税措施。这些现象表明,乌克兰的袭击策略——针对炼油厂等民生设施——旨在摧毁俄战争潜力,并直接影响民众生活,以动摇俄罗斯的战争意志。
产能损失的真实程度
然而,短缺程度可能被夸大。卡内基政治评论分析指出,38%的炼油产能损失是理论上的潜在上限,涉及16座遇袭炼油厂的年产能1.23亿吨(占俄总产能3.27亿吨的38%)。但实际影响需考虑三个关键问题:袭击前炼油厂是否满负荷运转、损害是部分还是全部、以及修复进度。例如,伏尔加格勒炼油厂在8月遇袭后,仅用两周就恢复了全面运营。更重要的是,炼油能力下降不等于市场燃料产量成比例减少。俄罗斯炼油厂拥有过剩的一次蒸馏能力,二次处理装置才是瓶颈;因此,汽油产量实际下降仅10%,日炼油量略低于500万桶(预期400万桶),实际降幅约23%。俄罗斯一直有大量过剩产能,国内需求可能得到充分满足,且出口成品油仍在进行。
短缺背后的多重因素
燃油短缺并非单由袭击引发。专家认为,近两月的短缺更多由物流量加大、夏季驾车季等季节性需求高峰造成,袭击只是加剧了这些问题。例如,俄罗斯国内汽油需求在夏季激增,导致供应紧张;同时,炼油厂修复工作进展较快,多数在几周内恢复产能。乌克兰的袭击虽精准,但造成的损害往往是部分性的,而非永久性停产。这解释了为什么俄罗斯在维持出口的同时,国内短缺现象会集中爆发——它反映了供应链的临时中断,而非长期产能崩溃。
战略博弈与未来影响
乌克兰的战略意图明确:通过打击炼油厂,在西方制裁失效的情况下,以经济压力迫使普京坐到谈判桌前。泽连斯基称这些袭击是“真正有效的最快制裁”。俄罗斯则通过进口汽油和临时免税来缓冲冲击,但袭击已加剧国内紧张局势,引发对基础设施安全的担忧。如果袭击持续,可能导致更深层的经济影响,如预算压力(原油出口支撑预算,但产量下降会直接打击收入)。然而,俄罗斯的过剩产能和快速修复能力表明,短缺危机可能被控制,乌克兰的目标未必能完全实现。
综上,乌克兰无人机袭击确实导致俄罗斯燃油供应紧张,汽油价格上涨和局部短缺现象明显,但这更多是短期冲击。实际产能损失约23%,俄罗斯有足够缓冲满足国内需求,短缺主要由季节性因素放大。袭击暴露了俄能源系统的脆弱性,但并未造成持久缺油。这场危机是乌克兰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经济施压结束冲突,其效果取决于俄罗斯的应对和修复速度。未来,若袭击持续,可能升级为更广泛的经济战,但当前数据表明,俄罗斯的燃油荒被部分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