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99封“时光信”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国防报)

99封“时光信”背后的故事

■王梦圆  毛英椿  解放军报记者  向黎鸣

“敢不敢想象一下自己两年后的样子”——

不仅要“我想”,还要“我愿”“我会”“我能”

“指导员,我们来向你报到了!”

时隔两年再次相聚,曾经的新兵们晒黑了、强壮了,腰板也挺得更加笔直。看着上等兵柳杨眼中自信的光芒,陆军某旅王指导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王指导员清楚地记得,两年前问及大家为何入伍时,柳杨的回答是:“我当兵是为了逃避。”

作为一本院校毕业、军事素质突出的新兵“尖子”,柳杨的话让许多人大吃一惊。而他的解释是,面对就业升学的艰难抉择,他想到部队来“躲开身边人的关注与指指点点”。

关于入伍动机,王指导员在摸排新兵思想底数时了解到,有人想“改掉坏毛病”,有人想“戒掉游戏瘾”,也有人想“去文艺队发挥特长”,还有一部分新兵只是笼统地表示想要“长期干”“转军士”“考军校”。

王指导员意识到,他需要帮助新兵寻找自己的军旅目标,告诉他们——未来不仅需要“我想”,还要做到“我愿”“我会”“我能”。

很快,他在新兵连一楼大厅的醒目位置设置了一面“目标墙”。“大家每天都要经过这里,我希望他们能常常想起自己的目标,过段时间再看看谁做到了,谁只是说说而已。”王指导员说。

看着同年兵陆续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自己写下的“3公里跑进全连前10名”一直还挂在那儿,柳杨虽有些懊恼,但仍鼓不起勇气站出来争取荣誉。直到一次连队评比,他被排长点名“出战”:“这次就由你代表排里跑3公里,好好证明自己。”

成长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担当。面对关乎集体荣誉的比拼,柳杨没有办法再“逃避”。那次小比武,他在战友的呐喊助威中越跑越快,第3个冲过终点,完成了自己定下的首个目标。

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重塑自我的过程。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下,新兵们逐渐成长,变得更加坚毅。随着目标墙上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新兵们看到的已不止眼前的挑战,更有对未来的期待。

“敢不敢想象一下自己两年后的样子?”最后一次谈心会上,王指导员提议道,“从地方青年到一名合格新兵,这两个多月,大家的努力和进步有目共睹。即将到来的分别不是结束,而是一段更长奋斗之路的起点!”

那一天,99名新兵在信纸上一字一句写下对未来的畅想,王指导员认真地凝视着他们奋笔疾书的模样。“我希望他们意识到,此刻的自己正在成为未来故事的主角,能更慎重地对待每一个选择。”他说。

将信纸对折,塞进信封,封口,然后就是等待。

几天后,新兵们前往各自连队,开启后续的军旅生活。返程车上,王指导员珍重地捧着一个蓝色的文件盒,里面是99封写给未来的书信。

“看看你有没有成为理想中的样子”——

只要努力了、奋斗了,就没有辜负流汗的时光

“2023年,我是新指导员,你们是新兵,我们一起作出约定。现在,无论选择留队还是退伍,大家可以一起拆开这封信,看看两年前的自己说了什么,看看你有没有成为理想中的样子。”

重聚那天,王指导员点了在场每一个战士的姓名,将信件一一发到他们手上。随着信封被拆开,当初写下的约定逐一呈现在眼前——

“家人说我吃不了这个苦,等他们收到喜报就知道我到底行不行了!”

“两年后要把自己练成一个‘猛男’!”

“希望两年后能像榕树一样独木成林,在部队生根发芽,独当一面。”

……

分享环节,上等兵杨中原第一个站了起来:“我要为好兄弟龙志清读一读他的信。”而这封信刚读到一半,他已经热泪盈眶——去年,龙志清被选调到某特战旅,成功实现了他在信中写下的梦想。

“战友情,就是别人在你需要的时候搭了把手。”对上等兵杨洋来说,当初写下的这句话,他是在后来的两年时光里慢慢读懂的。

去年,杨洋所在排被上级抽中参加连续3天的整建制连贯考核。野战生存课目中,杨洋因用力过猛,手中的铁镐意外折断。这名训练尖子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拖集体的后腿。他更没想到,班长张海迅速将镐头塞进他手中,自己则卷起了袖子用手刨土……

“可以吃苦,但要吃有意义的苦。”读到这里,上等兵王长东露出笑容。前段时间,连队车长岗位人手短缺,他爽快答应从炮手转岗。从零开始学习新专业,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

“这些苦是值得的,我不觉得后悔。”讲到这里,王长东有些不好意思,手中却捏紧了自己写的信,就像握住一份“制胜秘籍”。

“当初在信里写‘要开上坦克’,现在看来只能留下遗憾了。”对于即将退伍的上等兵陆光辉来说,虽然没有开上坦克,为坦克开辟通路的历程同样弥足珍贵。

那次训练,由于“前方部分路段被毁”,破障队要在短时间内重新开辟约150米长的通路。陆光辉和战友刚完成一轮破障任务,体力已接近透支,但如果不立即打开通路,就会延误攻击进程,影响战斗结果。

他一秒也不敢耽误,径直冲到烈日炙烤的沙滩上,双手交替灵活操作,找出一个又一个“诡雷”。看到坦克沿着标记好的通路疾驰而去,陆光辉感到无比自豪:“每个战位,都会拥有自己的高光时刻!”

“只要努力了、奋斗了,就没有辜负流汗的时光。”上等兵王浩没想到,两年前写下的这句话,竟然成了自己和战友们军旅岁月的真切写照。

去年,王浩所在排列装某新型反坦克导弹。然而,迎来新装备的喜悦很快被压力取代——他们要在3个月后进行实弹检验。“当时只有一名骨干受过培训,军士射手不够,义务兵必须顶上。”王浩这名大学生士兵因为理论背记比其他人快,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从理论到实践,要经历很长的磨炼。”为练习一项操作,王浩两根大拇指内侧磨出了厚茧。架设与撤收装备时,放置导弹的箱坑必须与发射装置尺寸贴合,少一分则放不进去,多一分则增加误差。王浩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挖,直到精准掌握分寸、形成肌肉记忆。那段日子里,他身上的衣服都没干过,吃饭连筷子都拿不稳。

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不久后,王浩作为唯一一名义务兵副射手参加实弹射击,他们连队发射的3发导弹全部命中靶心,在同类型连队中排名第一。

随着一封封信笺被打开,一幅幅风采各异的奋斗画卷缓缓铺展。短短两年,这群年轻人褪去青涩,变得坚毅果敢。当初鞭策自己的文字不仅成为成长的注解,也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行。

“要不要再来一个五年之约”——

未来在波谷中顶得住,才能看到下一次波峰

这场时隔两年的相聚,让大家都感慨万分。讲台上,王指导员突然对所有选择留队的战友建议:“要不要再来一个五年之约?”

听到这句话,战士们瞬间兴奋起来。一张张信纸被分发到桌案,对着纸上的空白,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勾勒未来的愿景。

“有意瞄准,无意击发。”炮手赵已锐将这句“秘诀”写进信里,“无论操作还是成长,都要更专注过程而非结果。如果一次打不中,就找准时机再打一发。”

赵已锐还记得去年,自己被安排到炊事员岗位锻炼。班长嘱托他:“不管组织让你干什么,首先要想的是怎么干好。”于是,他收起心中的失落,听从安排去炊事班报到。

一次旅里组织创破纪录比武,恰巧碰上连队专业骨干出差。有战友提议让底子不错的赵已锐参加,他当场就答应下来:“没问题!我能进厨房炒得了菜,也能上战车打得了仗。”

尽管半年多没接触专业,登上战车那一刻,赵已锐感到无比熟悉。他仿佛看到了,曾经日日夜夜在这片狭小空间挥洒汗水的自己。

比武场上,赵已锐沉着冷静展开操作,压低炮口、搜寻目标、果断击发。“10发至少中了9发。”走下战车时,他脸上扬起自信的笑容。

最终,赵已锐成功走上领奖台,用贴着创可贴的手举起冠军奖牌。这段历程提醒着他,不管结果如何,路上的每一滴汗水都有重量,每一个脚印都有意义。

与赵已锐不同,上等兵林鹏在信里给了自己一个“警告”:“你只是一个平凡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经历大量重复动作的练习。”

作为一名“军事迷”,林鹏入伍前就对多型武器装备的性能参数如数家珍,还曾把新兵班长问得“下不来台”。没想到,第一次轻武器射击训练,他就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

“27环!”听到成绩,林鹏脸上有点挂不住。班长杨瑞杰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平时打靶子,战时打敌人,都不是靠嘴说出来,而是在反复据枪瞄准的过程中练出来的。”

在班长的耐心帮带下,林鹏从零开始,夯实基础。下连后参加新乘员集训,有一个课目的辅助练习十分枯燥,许多人都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林鹏却隔三岔五拿出纸笔练习,三四天就能用完一根新笔。果不其然,结业考核中,他在这一课目表现突出,成功夺得专业第一的好成绩。

前不久,林鹏获得机会前往院校进修无人机技术。他在那封寄往2030年的信中这样写道:“只要脚踏实地认真钻研,我一定能学成归来。”

未来并不遥远,就在每个人脚下。这群选择留队的上等兵,正在用不同方式,践行自己与未来的约定——

即将套改中士的文书海依然坚守着当初的信念,希望能“发挥特长为部队做点事”;上等兵沈士淳当上了副班长,想要“像班长带我一样,带出更多好兵”……

上等兵宋浪浪正在参加预提指挥军士集训,因为最近一次阶段考核成绩不理想,他本不打算回来“赴约”。但左思右想,宋浪浪还是来了。

曾几何时,出生于内陆的宋浪浪站在海训场边束手无策,却因为当年信中一句“游出近海、游向使命”的誓言,拼尽全力迎难而上,不顾日光毒辣一次又一次扑进海水中。第二年海训,他就成功戴上红帽,当起了“开浪人”。

如今,在那封写给5年后的信件中,宋浪浪再次鼓励自己:“未来在波谷中顶得住,才能看到下一次波峰。”眼前的挫折只是人生之海中的一朵浪花,而他能做的,就是坚定前行的信念,继续扬帆远航。

写完信,宋浪浪便提前离场了。他害怕离别,更怕赶不上训练场的“风浪”,实现不了5年后的约定。随着新一批信件被封存,这群年轻人即将迈入下一阶段的征程。未来,还有更多难关等待着他们跨越,还有更多挑战等待着他们完成。

成长横切面

成长的答案就在脚下

■上等兵  王权宇

“还记得当年给自己写下的话吗?”

下连前夕,王指导员让我们给两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落笔时,我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希望两年后打开这封信时,我已经成长为一名能‘扛大旗’的下士。”实际上,当时我连当下士要具备什么条件、达到什么标准都不清楚,只是渴望能在部队长期服役。

两年过去,再度回忆起当年写信时的心情,我百感交集。

入伍之初,我的体能基础十分薄弱,新兵班长邓威鼓励我:“只要努力,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为了追赶上来,我拼尽全力加训补差,不断超越自己。后来新兵营组织战术基础动作比武,连队推荐了我参赛。

那天冲过终点后,我俯下身大口喘着粗气,心中却非常平静。因为这一次,我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

比武结束,我如愿登上憧憬已久的“龙虎榜”。指导员为我戴上标兵牌那刻,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

下连后,连队安排我参加新乘员专业集训。为了学习专业技能,我曾在漫漫长夜里反复背记理论,也曾在车长终端练操作练到睡着。最终,我以车长专业第9名的成绩顺利完成集训。

每次遇到挫折、萌生退意时,我总会想起那个写在信中的“约定”——我的目标还没完成,不能在途中轻言放弃。

如今,我已经践行当年的诺言,也准备好迎接成为军士后的全新挑战。

回想起“赴约”那天,我在“寄给2030年的信”中再次写下对自己的期望:“愿你成长为连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能像班长、技师当初教你时那样,让更多年轻同志在青春舞台上绽放光芒!”成长有无限可能,答案就在每个人脚下。相信5年后,我依然能够做到。

(毛英椿整理)

本文刊于7月21日解放军报05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