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泰国巡逻队在泰柬边境481高地遭遇地雷爆炸,造成多名士兵重伤,其中一人右腿截肢。泰国军方指认柬埔寨新埋俄制PMN-2地雷,柬方则坚称是历史遗留雷区。这场引爆外交危机的爆炸,将两国围绕柏威夏寺长达百年的领土争端再度推向风口浪尖。这片4.6平方公里的争议土地,如同未愈的伤口,在历史纠葛与现实政治的撕扯下持续渗血。
百年争议:崖顶古寺的归属拉锯战
地理要冲埋下冲突火种
柏威夏寺所在的摩艾丹崖顶(马夸山)海拔525米,俯瞰柬埔寨北部平原,战略价值显著。9世纪吴哥王朝耗时两百年在此建寺,11世纪完工。随着吴哥王朝衰落,暹罗(泰国前身)占据该地。1904年法国殖民政府与暹罗签订协议,将寺庙划归法属柬埔寨,成为后续国际裁决的关键依据。
“钥匙在谁手”的结构性矛盾
寺庙建造格局埋下持久争端:主体位于崖顶属柬埔寨,唯一入口却在泰国一侧。1962年国际法院(ICJ)虽裁定寺庙归属柬埔寨,却将入口通道判给泰国。2013年ICJ二次裁决将周边土地划归柬埔寨,要求泰方撤军,但裁决缺乏明确坐标,泰国坚持以双边谈判解决争议。这种“房主没有钥匙”的荒诞局面,使4.6平方公里争议区(如图示黄线斜杠区域)成为火药桶。
地雷疑云:新仇旧恨的致命交织
新型武器引爆外交危机
泰国侦察部队、快速部署部队和工兵组成的14人巡逻队,在坐标WA 220 861处触发地雷。泰国陆军第二军区在现场扫出三枚俄制PMN-2反步兵雷——这种塑料外壳装填200克炸药的武器,可瞬间炸断小腿。泰方出示证据:新雷外壳光亮无锈迹,“油都未干”,与历史遗留地雷状态截然不同。
历史伤痕的政治利用
柬埔寨国防部发言人玛丽·索切塔断然否认埋设新雷,反指泰国巡逻队偏离2000年备忘录路线“碰瓷”。柬方强调该地属1904年条约规定的柬领土,但现实困境在于:柏威夏省作为历史雷区,1979年至今仍有约两三千万平方米雷患土地,每年造成40-50名平民伤亡。地雷型号横跨二战至内战时期,天然具备“真伪难辨”的特性。
政治博弈:民族主义裹挟的边境棋局
国内困局的转移出口
事件恰逢两国政治敏感期:泰国代理总理普坦身处看守政府弱势地位,军方亟需“被侵犯”叙事巩固权威;柬埔寨洪玛奈新政府面临民族主义情绪考验,柏威夏主权议题一触即燃。7月16日首次爆炸伤3人后,23日再伤5人,伤亡数字迅速催化对抗——泰方降级外交关系、驱逐柬大使、关闭边境口岸,复制2011年ICJ裁决争议区归属后的强硬剧本。
地雷武器的政治悖论
讽刺的是,同为《渥太华禁雷公约》缔约国,两国本应合作扫雷。柬埔寨内战遗留地雷至今危害平民,柏威夏省扫雷队“年年扫、年年有”。但现实是政客更倾向将地雷武器化:泰军宣布在冲博地区增设无人机侦察,柬边防军高调展示“丛林游击战”训练视频并配文“寸土不让”。士兵鲜血成为国内政治的兑换筹码。
冲突逻辑:历史剧本的循环重演
可控冲突的惯性轨迹
历史经验预示事态走向:2011年领土争端引发边境村民“连夜搬帐篷”的恐慌后,双方最终在国际调停下降温。此次冲突大概率延续“互相指责→召回大使→关闭口岸→各退半步”的固有路径。真正危险在于:柬埔寨暗示上月士兵阵亡需“复仇”,泰国指控埋雷属“系统性挑衅”,复仇循环可能突破传统冲突阈值。
雷患背后的文明之殇
柏威夏寺本是文明瑰宝,如今沦为地雷包围的军事前哨。寺庙入口处的游客通道已被贴上“暂停”告示,而地雷的有效期“比任何一届政府都长”。当政治人物高呼“寸土不让”时,边境草丛中的PMN-2仍在静静等待下个受害者——无论那是士兵、农民,还是误入的孩子。战争伤疤被铸成新武器,恰是人类理性最悲哀的沦丧。
百年间,柏威夏寺见证了王朝更迭、殖民交易与国际裁决,却始终未能摆脱地雷的阴影。2025年夏天的爆炸声,再度揭开殖民时代划界遗留的疮疤——当1904年法暹条约的泛黄纸页撞上崭新的PMN-2地雷,历史并未给出和解答案。泰柬边境的雷区如同被诅咒的计时器,每一次爆炸都在提醒:比清除地表地雷更艰难的,是拔除深植人心的敌意之刺。当土地沦为民族主义的祭坛,那些被炸断的腿骨,终将成为量度文明底线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