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深海
最近,一则关于离婚登记和结婚登记对比的词条登上热搜,瞬间引发热议。
不少网友表示,现在民政局门口离婚排队的人爆满,结婚的却没几对,真是让人唏嘘。
为人父母,年岁渐长后,最大的心愿莫过于看着儿女步入美满婚姻,把日子过得安稳妥帖。
可让不少父母辗转难眠的是,如今年轻人离婚的越来越多,还有不少孩子明明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却迟迟没有成家的打算。
很多人说,是年轻人不愿负责和太自我了。
也许更该反过来问一句,他们对婚姻的恐惧、逃避和拒绝,究竟源于何处?
深究背后的缘由,答案可能比想象中更扎心:
除了外部环境的种种影响,许多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或许是父母导致的。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指出:
“当孩子从小目睹失败的婚姻,他们本能地恐惧重蹈覆辙,要么拒绝进入婚姻,要么在婚姻里复刻父母的错误。”
父母的婚姻状态,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底色和人生选择。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塑造子女的性格和人际交往模式
在《奇葩说》节目中,马东向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一个问题:
“很多人把长大以后的所有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都归结为原生家庭,有那么严重吗?”
武志红毫不犹豫地回答:“有!”。
步入中年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婚姻里的沟通方式、对待朋友的态度、甚至教育子女的模式,都隐隐带着父母的影子。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子女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处理矛盾、如何经营一段关系。
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终日争吵,或是冷漠相对,并且动辄迁怒孩子,那么孩子便很难汲取到正向的能量。
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被父母指责长大的孩子,往往只会用争吵回应;在父母冷漠情绪中成长的少年,常常只会用逃避应对。
从性格塑造到对亲密关系的认知、相处,原生家庭的影响贯穿在子女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都挺好》中,苏明玉的母亲赵美兰将对婚姻的不满全撒在女儿身上,用“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否定明玉的价值,却对儿子无底线地纵容。
母亲对自己的苛刻与刻薄,给明玉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理伤痕。
长大后,明玉即便在外能独当一面,但内心深处的不安与疏离,却在亲密关系中显露无遗。
她在和朋友相处时落落大方,却不懂如何真正敞开心扉,她暗地里帮助家人,却拒绝与他们同桌吃饭,即便遇到真心相待的石天冬,她的第一反应也是逃避......
剧中有个让我记忆犹新的场景:
一次,明玉对着精神恍惚的父亲苏大强厉声争执,苏大强突然指着她,带着恐惧喊出“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
明玉才猛然意识到,自己极力逃避的母亲形象,早已内化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她用和母亲同样的强势来保护自己,却不知这种防御机制,恰恰复制了母亲处事的方式。
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之深远,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
有些年轻人,并非不想恋爱结婚,而是从来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早已失去了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而我们对待子女的方式,恰恰是给子女最好的人生范本。
这种代际传递的力量,既令人敬畏,也发人深省。
父母的相处模式
影响子女的亲密关系和婚姻观
在现实里,不少家庭都上演着这样的剧情:
父母的婚姻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一辈子在吵闹中度过,离婚后也无法平静地各自生活。
而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步入婚姻后,也多半会遭遇诸多坎坷,婚姻之路走得格外不顺。
事实上,父母的相处模式,不仅影响着孩子对婚姻的看法,更影响着他们未来在婚姻中的行为和态度。
如果父母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和包容,经常表达对彼此的爱,那么孩子就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如何与伴侣建立健康、稳定的关系。
相反,如果父母之间充满了指责和抱怨,孩子就会对婚姻产生负面的认知,认为婚姻是痛苦的、可怕的,从而对婚姻望而却步。
脱口秀演员王思文曾在节目里直言:
“我第一次结婚肯定是要离的。我们家人几乎没有没离过婚的,没离婚的也是动动荡荡走到了今天。”
王思文从小就经历了父母离异,家里长辈也多有离婚经历:姥姥离过两次,妈妈离过五次,小姨也有过离婚的经历。
因此在她的成长认知里,婚姻不幸是常态,反倒是婚姻幸福显得格外反常。
而观察那些婚姻幸福的家庭,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父母都有经营家庭的智慧。
婚姻不是找到对的人,而是成为对的人,这种“成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的示范。
莫言女儿管笑笑曾在采访中说过:
“我觉得婚姻是很需要勇气的事,一段婚姻如果维持得好,是可以把人的美德激发出来的。
而我对婚姻的这种想往和信念,完全来自父母给我营造的和睦家庭氛围。”
莫言与妻子杜勤兰相伴四十余载,始终相濡以沫,而他们的婚姻也让女儿管笑笑读懂了幸福的模样。
当管笑笑将男朋友带回家时,莫言表面轻描淡写地说“还行”,背后却默默观察了许久,最终认定对方是可以托付女儿的人,才放心地将她交托出去。
莫言与妻子用自身的幸福婚姻为女儿树立了榜样,让女儿对亲密关系充满信心;
在女儿面临人生选择时,又能给予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不横加干涉,却在背后默默守护。
人生本就充满变数,一家人朝夕相伴,日子自然有顺境也有波折。
一对有滋养力的父母,懂得通过正确的相处模式,增强整个家庭的向心力。
也在经营家庭的过程中,让子女拥有经营婚姻的能力,既能勇敢表达爱意,也懂化解矛盾,让自己的小家庭充满温暖与力量。
父母对待婚姻的格局
决定了子女未来的幸福高度
很认同心理学者张怡筠说的一句话:
“父母亲存在的最大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人到中年,我们既是父母的子女,也是子女的父母。
站在人生的中途,一边回望自己的来路,一边铺就孩子的前路,才真正懂得:幸福,是一种可以传承的能力。
并非任何刻意的教导,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自然流露的潜移默化。
杨澜曾经说过:“父母的格局,就是父母的活法,你想如何过一生,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格局”。
这种影响往往超越婚姻形式本身,关键在于父母如何诠释责任与爱的真谛。
到了这个年纪,不少朋友都经历过婚姻的波折。
有的夫妻吵吵闹闹过了一辈子,有的最终选择分开,但无论婚姻如何,我们最放不下的,始终是孩子。
看着子女因为我们的婚姻问题而痛苦,甚至对爱情失去信心,这是为人父母最揪心的事。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明白,处理婚姻问题的方式,往往比问题本身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首先,别把恩怨带给孩子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习惯把最坏的情绪带给家人,却忘了子女正在默默承受一切。
无论和另一半的关系是否融洽,都请记住,在孩子面前,要给对方留一份体面,不说对方的不是,不让孩子为难。
也千万别把孩子当倾诉对象,我们的委屈不该由孩子来承担。
其次,用实际行动证明爱还在
一家人一定要定期一起吃饭,重要日子一起出席,看似平常的家庭仪式,恰恰是维系亲子关系的重要时刻。
哪怕生活有摩擦,彼此的关心也能通过细节传递,就算有隔阂,共同为孩子付出的心意也该清晰可见。
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他的爱从未改变,这种稳定的爱,会成为孩子内心最坚实的底气。
最后,最重要的是,活好自己的后半生
父母的生命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子女最怕的,其实是看到父母在不幸的婚姻中消沉。
无论选择继续还是分开,都要活出精气神,让孩子看到,我们始终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而婚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幸福的全部定义。
记住,父母对待婚姻的格局,就是孩子未来感情的教科书,我们的豁达与智慧,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
“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婚姻亦如此,它不该是父母命运的重复,而应是每个人主动选择的重生。
愿所有婚姻中的人,都能在柴米油盐中守护爱的初心,让家成为彼此成长的沃土;
也愿所有婚姻外的人,都能在独处时修炼爱的能力,不因父母的遗憾而错过自己的花期。
当我们终于学会,不再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而是用心经营自己的感情,我们便能守住自己的幸福,也为下一代铺就了通往幸福的道路。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