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过六十呐,日子就跟换了频道似的。
上班那会儿的忙忙碌碌,转眼就成了过眼云烟。
现在最盼着的,就是周末孩子们带着孙辈来看我们老两口。
那声“爷爷”“奶奶”一喊,心里头就跟抹了蜜似的,甜得很。
不过说实在的,带孙子带多了,心里头难免会嘀咕:这孙子和外孙,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儿?
前几天跟几个老伙计在公园喝茶,不知道谁开了个头,这话匣子就收不住了。
老张头一边摆弄着他的紫砂壶一边说:“我家那孙子,上周非要我带着去钓鱼,淋了一身雨回来,他妈都没说我啥。”
李大爷接过话茬:“我那外孙上周也来了,闺女还特意提前打电话说‘爸,我们周六来,您别忙活’。结果你猜怎么着?我跟你大妈从周四就开始收拾屋子!”
这话可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一圈老哥们儿都笑开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自家的事。
➣ 老理儿和新理儿
要照老辈人的说法,孙子和外孙那可不一样。
孙子是自家人,跟着咱姓;外孙是外姓人,是亲戚。
我奶奶那会儿就老说:“孙子是根,外孙是叶。”
可现在时代不同了咯!
家家户户大多就一个孩子,闺女儿子都一样孝顺。
我们楼下的周老师说得在理:“我就一个闺女,女婿待我比亲儿子还亲。外孙跟不跟我姓有什么要紧?孩子心里有你这个外公,这才是真格的。”
这话让我想了很久。
是啊,孩子叫你爷爷还是外公,不都是叫的你吗?不都是咱的心头肉吗?
➣ 日常里的那点不一样
说是这么说,但平日里带孙子和带外孙,感觉还真不太一样。
带孙子时总觉得理所应当。
上周我那小孙子放学直接跑来,书包一扔就喊:“爷爷我饿了!”我赶紧给他下了碗面条,看他呼噜呼噜吃得香,心里头那叫一个美。
可是带外孙呢?
闺女总是提前好几天就来电话:“爸,周六我们带宝宝来看您和妈。”
得了,从接到电话那天起,我跟老伴就开始忙活。
打扫卫生、买水果点心、琢磨着给孩子准备什么好吃的。
外孙来了,咱们老两口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孩子,临走时还总觉得没陪够。
您说这是不是区别?
要我说,这不是爱多爱少的事,是相处的方式不一样。
➣ 表达关心的方式也不同
孙子天天见着,关心都在日常里头。
作业不会了给讲讲,衣服脏了给洗洗,平平淡淡才是真。
外孙不常见,每次来都跟过节似的。
总想给孩子买点啥,带他去哪儿玩玩,把最好的都拿出来。
记得去年我过生日,孙子送了我他自己画的画,上头写着“最好的爷爷”;外孙呢,隔着视频给我唱生日歌,闺女说孩子练了好几天呢。
那时候我突然就想通了:表达方式不一样,可那份心是一样样的真。
➣ 怎么才能不偏不向
说实话,这碗水要端平了,还真得用点心思。
我以前也犯过糊涂。
有一回当着外孙的面夸孙子学习好,这下可好,闺女不高兴,外孙也撅嘴。
后来我才琢磨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这么比。
现在我学聪明了。
孙子活泼,我就陪他踢球爬山;外孙文静,我就陪他看书搭积木。根据孩子的性子来,谁都不冷落。
给东西也得讲究。
给孙子买衣服时,也想着给外孙捎一件;带外孙去公园,下次也得记得带孙子去。
孩子们心里都明白着呢,咱们得让她们感觉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是一样的。
➣ 说到底都是咱的宝贝
想开了就知道,孙子和外孙那点区别,也就是个叫法不同。
关键还是那份亲情,是孩子扑过来抱你的那一刻的温暖,是听着他们叽叽喳喳说学校趣事时的那份快乐。
我们小区有个退休的老医生说得好:“什么孙子外孙,都是咱的福分。孩子乐意跟你亲近,这就是最大的福气。”
是这么个理儿!
现在我也想开了,什么传宗接代的老观念,都不如孩子真心的那声“爷爷”“外公”来得实在。
➣ 也得记得疼自己
带孩子固然高兴,但咱们这把年纪了,也得量力而行。
我现在帮闺女带外孙,就说好了每周最多带三天。
剩下时间我自己安排:写写毛笔字、跟老伙计下下棋、陪老伴逛逛街。
这样既帮了孩子,也不耽误自己的晚年生活。
孩子们也理解,常说:“爸,您别太累着,我们找您是因为孩子跟您亲,不是图您能帮多少忙。”
这话听着舒心!
咱们老人啊,也得学会疼自己。
有点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生活,这样带起孩子来反而更有精神。
➣ 最后说两句实在话
孙子和外孙有啥不一样?
要我说,有点小区别,但归根结底都是咱的宝贝疙瘩。
老观念该放下就得放下,新时代得有新活法。
重要的是孩子们健康快乐,家庭和睦美满。
咱们做老人的,心态放平和,儿女放心,孙辈开心,这才是真正的天伦之乐。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管是孙子还是外孙,都是咱的福分。
好好享受这份福气,把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这才是正理儿!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