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LPR继续“按兵不动”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其中,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与上期报价一致。在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延续持稳的背景下,LPR报价不变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目前,LPR报价已转向更多参考央行政策利率,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在今年5月LPR报价跟随政策利率下调基点后......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其中,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与上期报价一致。在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延续持稳的背景下,LPR报价不变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目前,LPR报价已转向更多参考央行政策利率,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在今年5月LPR报价跟随政策利率下调基点后......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科创板的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冲刺,而是久久为功的长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判断一个资本市场是否成功,关键看它能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让真正具备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科创企业获得融资支持并加速成长,同时能够筛掉那些名为科创实则上市圈钱的公司。 科创板刚满六岁,还很年轻,是否已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正如李楠所说......
7月21日,A股三大指数延续涨势,沪指、创业板指双双创出今年以来新高。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报3559.79点,涨0.72%;深证成指报11007.49点,涨0.86%;创业板指报2296.88点,涨0.87%。沪深北三市合计成交17271亿元,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339亿元。 盘面上,全市场4000多只个股上涨,逾百股涨停。水利水电板块全线大涨,基康技术、五新隧装以30%幅度涨停;钢铁、煤炭、化工等资......
证券时报记者 吴瞬 7月21日,京东集团-SW(09618.HK)在同一天内宣布完成对三家具身智能领域头部企业的投资。其中,千寻智能完成6亿元PreA+轮融资,由京东领投;逐际动力完成新一轮融资,由京东战略领投,并且将深化与京东在零售、物流和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合作;众擎机器人完成两轮融资,其中A1轮融资由京东领投。 对此,京东回应表示,京东高度重视包括具身智能、大模型在内的技术热点,聚焦供应链场景,......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赵现廷)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徐瑞华领衔全国多中心研究团队,在《自然-医学》在线发表了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SHR-A1904(抗体偶联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这是全球首批正式发表的靶向CLDN18.2的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类ADC临床研究。该研究虽处于早期阶段,但意义重大。”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徐瑞华表示。胃......
来源:北京商报 “温州鞋王”王振滔欲让出康华生物控制权,公司新主则大有来头。 7月21日,停牌一周的康华生物终于复牌,也揭开了新主的神秘面纱。公告显示,7月18日,康华生物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王振滔及其一致行动人奥康集团、持股5%以上股东康悦齐明与上海万可欣生物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万可欣生物”)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万可欣生物拟使用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受让王振滔、奥......
来源:北京商报 时隔三年多,卫光生物再次启动非公开发行计划增加产能。近日,卫光生物抛出15亿元定增预案,拟向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4536万股。其中,12亿元拟投向年处理1200吨血浆的血液制品智能工厂。卫光生物曾于2022年启动11.5亿元的定增计划,总额减少后过审,但未能在一年有效期内实施,定增计划搁浅。 错失的时间窗口,恰是行业整合加速的关键阶段:天坛生物、上海莱士、泰邦生物、华兰生物、派林......
7月21日,公募基金二季报披露完毕,整体持仓数据显现。 Wind资讯数据显示,二季度多只行业龙头个股获得公募基金集中配置,从行业所属分类来看,制造业和消费资产成为配置核心;信息技术行业持仓显著提升,反映出对科技创新类标的的乐观预期。 数据显示,二季度有多达1774只基金持有宁德时代,持股总市值为1426.57亿元,继续稳居重仓股首位;同时,有1071只基金持有贵州茅台,持股总市值1252.3亿元。......
“韩国股民扫货中国资产”“韩国股民港股扫货”“韩国散户重仓中国资产”…… 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闻标题,让韩国投资者在中国市场迅速“出圈”。 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KSD)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韩国投资者年内对中国内地与香港股市的累计交易额已超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8亿元),中国市场成为其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仅次于美国市场。这一规模不仅远超同期对日本股市、欧洲市场的交易额,更结束了韩国资金......
作为“市场风向标”之一,融资融券(以下简称“两融”)动向备受关注。近期,在市场走势向好、投资者交投活跃情况下,两融余额整体呈上升态势,目前已站上1.9万亿元高位。从融资资金偏好来看,7月份以来(截至7月18日),通信设备、软件开发、证券等行业(申万二级行业,下同)融资净买入额位居前列。 中证数据有限责任公司数据显示,截至7月18日,市场两融余额为19023.23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18891.5......
记者 罗逸姝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多只跟踪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等宽基指数的ETF产品披露了基金二季报。持有人份额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中央汇金“大手笔”呵护市场,出手增持了包括4只沪深300ETF、上证50ETF、中证500ETF、2只中证1000ETF等在内的多只ETF产品,类“平准基金”作用发挥更为凸显。 华泰柏瑞基金日前披露了旗下沪深300ETF产品的二季报显示,“机构1”在......
聚焦标准化管理,助推效能升级 中证协开展券商分支机构信息科技工作调研 本报记者 周尚伃 《证券日报》记者从券商处获悉,为全面了解券商在分支机构信息科技工作管理的现状以及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近日在行业内开展调研,重点围绕基础设施、技术能力(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安全)与制度建设三大核心维度展开,旨在通过系统性梳理行业现状与挑战,为推动分支机......
(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7月22日讯(编辑 牛占林)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全球科技投资机构软银集团牵头的数据中心项目“星际之门”(Stargate) 难以启动,已大幅缩减近期计划。 今年1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OpenAI、软银和甲骨文三家企业将在美国建设支持AI发展的基础设施,即“星际之门”。该项目的初始投资为1000亿美元,并计划在未来4年内扩展至50......
◎记者 朱妍 赚钱效应扩大之下,公募基金规模二季度末突破34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股债类基金规模均实现增长。业内人士认为,公募行业管理规模的增长意味着投资者对基金信任度提升,但规模越大责任也越大。公募行业的核心是投资者利益至上,未来行业要重塑生态与价值链条,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持有人双向奔赴。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约1.2万只基金(统计样本为所有披露2025年二季报的124......
(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7月22日讯(编辑 牛占林)当地时间周一,英国政府宣布与OpenAI签署了一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人工智能(AI)安全研究、基础设施投资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根据英国政府的声明,OpenAI将扩大其伦敦办公室规模,进一步充实研究及工程团队。该办公室是OpenAI两年前开设的首个海外站点,此次扩编被视为其全球化布局的再升级。 ......
本报记者 刘 钊 7月1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政策的公告》,将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起征点从130万元(不含增值税)降至90万元(不含增值税),该政策于7月20日正式执行。这一调整使得更多超豪华车型被纳入征税范围。 记者日前多方走访了解到,在上述政策落地前,超豪华车市场出现短暂购买热潮。上海某超豪华汽车经销门店销售人员透露:“平时19点下班,......
7月21日晚间,深康佳A(SZ000016,股价5.04元,市值121.4亿元,以下简称“康佳集团”)公告称,嘉隆投资有限公司已完成将所持康佳集团约1.98亿股B股股份无偿划转至合贸有限公司(Commotra Company Limited)。至此,本次股份无偿划转已经实施完毕,华侨城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不再持有公司股份,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华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润”)。 这意味着,康佳......
来源:北京商报 记者 魏蔚 同行的1.24亿元订单曝光不久,优必选成为新一笔近亿元订单的中标方。7月21日,北京商报记者登录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现,优必选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国内机器人本体厂商持续取得订单突破并非偶然,是人形机器人行业从技术研发转向规模化商业的信号。万联证券认为,价格下探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目前成本仍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
7月21日,银河电子(002519.SZ,股价5.17元,市值58.24亿元)公告称,其子公司合肥同智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智机电)涉嫌单位行贿被提起刑事诉讼。 公告截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银河电子曾披露,同智机电因违规被禁止参与全军装备采购长达36个......
证券时报记者裴利瑞 今年以来,港股强势反攻,公募基金南下抢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最新披露的公募基金2025年二季报显示,全市场有近1800只基金在二季度提高了港股仓位,部分基金的增持幅度超过50个百分点,以创新药为代表的高成长方向,和以银行股为代表的高股息方向,成为基金加仓港股的两大“心头好”。 近1800只基金 提高港股仓位 从基金二季报来看,可投资港股的港股通基金、QDII基金普遍提高了港股仓......